20世纪70年代,长庆人以“三块石头支口锅”起家;2000年以来,年产量不到3年就换一个字头。特别是2012年,油气产量当量一跃而上5000万吨,2020年更是攀上6000万吨……能否稳得住、可持续、高质量、有效益,绘就出“大强壮美长”新图景。
在中国的油气版图上,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主战场的长庆油田是一个传奇。20世纪70年代,以“三块石头支口锅”起家;2000年以来,年产量不到3年就换一个字头,且接连攀升。特别是2012年,油气产量当量一跃而上5000万吨,2020年更是攀上6000万吨高位。
有人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来形容其前后巨变。长庆人心里很清楚,这是“磨刀石上闹革命”结出的果实。
赞誉接踵而至,疑虑也随之而来:6000多万吨,长庆在这样一个产量高位能否持续?可否长青?
图为位于陕西省榆林市佳县境内的长庆油田榆林气田(第二采气厂)佳县处理站,年处理天然气5亿立方米以上。杨万忠 摄
开发50多年来,长庆人重点干了一件事:跟地下的石头较劲。这股子韧劲形成了由好汉坡精神等组成的长庆油田新时代理念,让长庆石油人在鄂尔多斯盆地写出了中国石油工业的“石头记”。
走进位于西安长庆的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一块类似磨刀石的岩芯安静地躺在实验台上,一瓶水洒在上面,水完全渗入需要1分20秒。而同样的水完全渗入家用磨刀石仅需5秒。
按照国际标准,渗透率小于50个毫达西便是低渗透油田,被认为地质情况复杂、开发难度大、产能低和经济的效果与利益差。长庆油田70%的储层渗透率小于1个毫达西。
磨刀石上闹革命。开发50多年来,长庆人重点干了一件事——跟地下的石头较劲。
——与“井井有油、井井不流”的油藏较劲。安塞油田被国外专家认定为“没有开发价值的效益边际油田”。可长庆人不信这个邪,提出“借钱打井,卖油还债,滚动开发,尽快回报”的思路,坚持在陕北的沟壑山峁上勘探。“八年抗战”,最终开创我国特低渗油田经济有效开发的先河,形成中国石油历史上第一个被正式命名的开发模式——安塞模式。
——与“满盆气、半盆油”却无处下手的盆地较劲。“三个重新认识”,让黏窝窝掺黄连——一年比一年苦的长庆人挺直了腰杆,不再端着金碗要饭吃。20世纪60年代起,长庆人开始尝试找天然气,面对天然气勘探“屡战屡败”的困境,经过20多年的持续探索,思路一变,应用岩溶古地貌成藏新理论,将勘探目标转向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发现了靖边大气田,探索形成了国内低渗透气田长期稳产、高效开发的靖边模式。
——与极限孔隙度的页岩较劲。陇东,山风习习。这是号称地狱级的孔隙度,孔隙度直径相当于头发丝的1/30。长庆油田陇东页岩油项目部华H100平台鏖战正酣。这是亚洲陆上最大页岩油水平井平台,一个平台31口井,目前日产量达到预期目标。“就是在这么有限的纳米空间里,我们‘螺蛳壳里做道场’。”长庆油田首席专家慕立俊介绍。如今,长庆油田在甘肃陇东率先建成200万吨页岩油规模效益开发生产基地,2023年页岩油产量达到264万吨,占国内页岩油总产量的2/3以上。中国“页岩革命”在长庆油田曙光初现。
在与石头较劲的背后,挺着一种精神,这就是继承和发扬了延安精神、精神和大庆精神铁人精神,创新形成的由好汉坡精神等组成的长庆油田新时代理念。在无孔可入的磨刀石里,一代代长庆人凭着“忠诚担当、创新奉献、攻坚啃硬、拼搏进取”,生生闯出了一条路。2020年,长庆油田油气产量当量达到6000万吨,并持续增长。
一位一路征战长庆油田的老同志说,是无坚不摧的精神,让长庆人在鄂尔多斯盆地写出了中国石油工业的“石头记”。
一路走来,陷入低产迷雾的长庆人从未想过放弃,在成为全国最大油气田之后从未想过停歇。依靠精神,他们蹚出了一条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攻坚之路;依靠精神,他们闯出了一条“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面前无困难”的突破之路。精神成为永葆长庆长青的关键动力。
借用数智力量推动生产变革,唱出数字时代的石油“空城计”;向“肠梗阻”开刀,解决管理精度跟不上发展速度的难题;打造一体化,突破业务线封闭的围城;“石油版小岗村”的演绎,激发了基层自主管理的“生产力”。
在中国油气田中,长庆油田有一项之最:工作区域横跨省区最多。翻开长庆油田的勘探形势图,你会看见长庆油田工作区域横跨陕、甘、宁、内蒙古4个省区。这里有沟壑纵横的黄土塬,有连绵横亘的沙漠。整个油气区12万口油气水井、2800多座站库,在中国石油油气田中最多。这着实是个不小的挑战。
长庆油田人力资源部同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作为低渗透油田,按照传统的开发方式,油气产量当量上到6000万吨,至少需要20多万人来保障油气田的生产运行。而长庆油田目前用工总量仅有6万人,很多活还需要从兄弟油田请‘外援’。”2007年至今,长庆油田油气产量翻了3倍,油气水井数增长4倍,用工总量却从始至终保持在6万人左右。
区域大,不一定用工规模大。长庆人认为,在高水平发展的要求下,人员总数还应该再少。
——科技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四精”管理是油田赢得当下、制胜未来的关键。在推动发展的生产力构成中,作为劳动者的人是要素,数字化也是要素,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变革的核心力量。
以安塞油田为例,井与井的距离常常相隔好几个山头,看似离得不远,走起来得近百公里。一直工作在安塞油田的采油工龙小凤说:“以前一年四季,无论刮风下雪,每天都要负重登山,抄报表,一个人最多看护10口井。现在只需坐在室内就可以监控上百口井。”告别传统的粗放管理,拥抱数智管理,数字化成了撬动长庆油田高水平发展的支点。目前,井增加了,现场奔波的人少了;产量上涨了,工作量下降了。一出数字时代的“空城计”在井架林立的黄土高原上唱响。
——如果说数智化,是借用技术外力,那么深化改革就是向内的自我革命。长庆为求长青,奋力向影响前进的深层次矛盾开刀。
在陕北三边地区,生产现场效率一度低下,公司每周的生产工作部署到达基层采油班组需要近一周时间。“管理层级太多,层层传达落实,影响了工作效率。”长庆油田采油十一厂方山作业区一名机关人员说。
改变从2022年7月底开始。长庆油田以页岩油开发分公司为试点,开启新型管理区建设,在全油田率先构建“采油单位直管中心站”两级扁平化劳动组织架构。页岩油开发分公司的机构设置由22个压减至8个,百万吨用工人数不及常规采油单位的1/10。
“公司发出的指令,当天就可以直达班组,管理效率大幅度的提升。”页岩油分公司党群办公室主任赵一帆说。
目前,长庆油田机构编制更加精干、管理层级更加扁平、运行管理更高效,高效组织架构基本形成。2023年,实物劳动生产率比上年提升6.7%。
——“新型管理区建设”是突破口,旨在解决管理精度跟不上发展速度的难题;“一体化”是支撑点,旨在破解业务线年前油气同采后,负责青石峁气田管理的长庆油田采油三厂,从3年前开始重拾采气业务,一手抓老油田稳产上产,一手抓新气田开发。
一名机关员工介绍,地下是同一个油气生产区域,地上是两个单位来负责,这不符合长庆员工少的实际。本着“业务增加,机构不增,人员不增”的原则,长庆油田积极探索油气新能源一体化管理新模式。据了解,经过改革,目前已有近半数的采油厂同时管理采油、采气和新能源业务。
2020年,长庆油田采油十一厂21名员工按下手印,整体承包镇287井区,成为“石油版小岗村”。21人承担了原先由79人负责管理的3个站点、40座井场、125口油井的正常生产运行工作。这4年,通过推行多样化用工形式,正式员工从以前的21人又缩减至7人,这一个模式推广至新集作业区。仅今年上半年,该区劳动生产率就提高了15.1%,进一步巩固拓展了改革成效。
管理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生产方式、管理模式加速向新型工业化转型,全面激发了长庆油田的生产经营创效潜能,推动这座世界级新型现代化大油气田向着世界一流日益靠近。
技术创新,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没有持续的火力攻坚,就不可能有关键性突破。技术创新,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英雄秀”,而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集智攻关。在技术创新的竞技场,长庆油田聚焦难点,攻坚阻点,唱响了一曲攻克“三低”的能源信天游。
翻开近些年长庆油田的报表,有两组数据令人诧异:勘探成本近10年下降了3%,科技投入近5年来高达79.15亿元。
勘探成本近10年下降了3%,这在近些年全球油气发现量持续下降而勘探成本却飙升近2倍的行业背景下,显得很不“合群”。
打开近些年长庆油田提质增效的成绩单,不难发现,无论是1.0版,还是精进版,或者增值版,长庆人必提一招——加大科学技术创新力度。
“即使不打一口井,我们也要给科研项目持续投钱。没有创新就没有低渗透、非常规的解放,没有持续攻关就没有现在的油气产量当量6600万吨!”长庆油田执行董事、党委书记李战明说。
长7页岩油属于比磨刀石还要难啃的“硬骨头”,前期采用常规压裂技术,单井产量低、递减快,初期开发阶段单井日产油不足2吨,难以实现规模效益开发。对此,长庆人加大力度进行科技攻关,将整个页岩油生产现场当作开放的实验室,构建了页岩油复杂缝网体积开发理论,持续研发优化工程技术利器,创新形成黄土塬大平台工厂化作业模式,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目前,通过科技研发的加持,单井产量进一步攀升,采用工业化规模开发模式后,由前期的每天10吨提高到15至18吨,开发第一年产量递减率由50%下降到30%以内。
抓关键,破瓶颈,好钢用到刀刃上,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攻克“卡脖子”技术上。长庆油田凭此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油气勘探开发技术系列,让鄂尔多斯盆地低压、低丰度、低渗透的油气藏得以高效释放。中国科学院院士贾承造指出,这对于我国至2035年“石油长期稳产2亿吨/年甚至更高、天然气产量倍增”产量目标的实现形成重要的资源和技术支撑,对于保障国家油气能源安全具备极其重大的现实意义。
技术创新,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役,没有持续的火力攻坚,就不可能有关键的突破。
DMS可溶球座的研发带头人王治国,自豪地给记者展示一根长度不超过40厘米的“铁棒子”,这就是长庆油田在2018年自主研发的压裂工具核心组件,名字叫可溶球座。“10多年前要花1500万元引进国外体积压裂工具。经过反复试验攻关,我们打破垄断,自主研发出DMS可溶球座。可溶球座可以在地下3000米深度的油管里短时间自我溶解,7天就可以消失得无影无踪,丝毫不影响后期的采油。”
技术创新,不是一个单打独斗的“英雄秀”,而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集智攻关。
长庆油田深谙此理,致力于组建没有“围墙”的创新团队。由长庆油田牵头、联合川庆钻探共同建设的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是我国在低渗透领域唯一的多专业联合攻关的国家级实验室,在行业内外构建了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国际知名公司,兄弟油田、油田三院、基层两所等于一体的科研合作创新平台。同时,长庆油田筑巢引凤,构建了“项目树”,设立了院士工作室,实施了“揭榜挂帅”与“赛马制”等创新机制。为此,长庆油田加大资产金额的投入力度。与去年相比,油田2024年在费用化项目方面的投入增加了1亿元。
在技术的竞技场,长庆油田不惜投入人力、物力、财力,聚焦难点,攻坚阻点,在鄂尔多斯盆地唱响了一曲进军地下、攻陷“三低”的能源信天游。
做好生产、环保的选择题,实现从“封井”到“风景”的华丽转变;全速驶入追“新”逐“绿”的绿色转型赛道,采取“进攻性”手段,在新能源新领域火力全开,加速推进。坚持长庆的长期主义,谋求长青的长庆。
大油田要有大的样子。什么是大的样子?长庆人理解:要有为子孙后代计的历史担当。
——增加森林碳汇,是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行动之一。周祖陵“中国石油长庆林”、教子川流域长庆碳汇林……一棵棵树就是一台台经济环保的“吸碳器”。“树木每年生长出1立方米的蓄积量,就能吸收1.83吨二氧化碳。”长庆油田专业技术人员介绍,密植“碳汇林”、扩大“碳汇库”,能够有效发挥森林的固碳作用。
“我治了一辈子的沙,种了一辈子的树,这贫瘠的山地上要种出千亩碳汇林,太不容易了。”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治沙英雄石光银在老家姬塬看到长庆人种下的小树苗,发出感慨,“你们石油人不仅是打油的英雄,也是植树的英雄。”
——在不影响油气生产的地方植树造林,这是常规操作。在油气与生态保护区交错的地方,面对生产、环保的选择题,长庆油田态度坚决:环保第一。
资料显示,长庆油田生产区北部是荒漠戈壁,南部是黄土高原。长庆油田矿权内的10个水源保护区和6个自然保护区,纵横交叠,黄河48条支流如毛细血管分布其间。据统计,长庆油田油气生产单位有30家位于黄河流域内。
自2016年启动环境敏感区退出计划以来,长庆油田先后耗资数亿元关停封堵自然保护区内、水源地内油气水井和多座站库。截至目前,通过撤出人员设备、平整场地、恢复植被,累计封堵油气水井近2万口。
从“封井”到“风景”的华丽转变,长庆油田以另一种方式为西北大地涂抹绿色。在甘肃华池,中国石油秉持“油田开发到哪里,绿化就建设到哪里”的原则,关停封堵位于南梁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的油水井180口,生产生活区绿化率提升至90%以上,为大漠荒原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一手抓CCUS工程。经过10多年的攻关试验,长庆油田证实鄂尔多斯盆地有着中国石油顶级规模的适合二氧化碳混相/近混相驱油的地质储量,主要分布在姬塬、西峰、环江油田。如果全部实施,预计可埋存二氧化碳12.5亿吨,拉动近千万吨原油持续增产稳产。长庆油田变碳为宝,截至今年8月13日,累计注入二氧化碳达到58.8万吨,减碳效果相当于植树520万棵。这一系列的成果,标志着长庆油田CCUS工程迈入了工业化推广的新阶段。
一手抓新能源。长庆油田总经理、党委副书记余浩杰说,现在不开发新能源,将来无能源可开发。
行走在长庆姬塬油田绿色低碳新能源综合示范基地,漫山“绿意”扑面袭来,二氧化碳“变身”驱油剂,“废弃”油井化身“地热源”,太阳能变成“绿电”驱动采油设备运转,百亩碳汇林在晨光里更显苍翠挺拔……
新能源、新领域,长庆油田火力全开、加速推进。在内蒙古,以苏里格绿色低碳先导示范区建设为引领,一大批新能源重点工程建设项目正在大干快上;在陇东,“绿色低碳示范作业区”里成排的光伏发电太阳能板正在将太阳能转换成清洁电能,源源不断地输送给一旁运转的抽油机;在陕北,将分布式光伏、分散式风电和储能相结合,36座常规井场全部实现绿电供给、零碳智能运行;在兰州,油田首个对外合作地热项目——兰州七里河马滩地热供暖开发示范工程今年正式开工,逐步走出具有长庆特色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之路。
建设基业长青的长庆油田,不仅是要实现简单的产量长青,而是要实现高质量的长青,有精气神的长青,绿色、少人、高效、低成本的长青,是要坚持长期主义的长青。
立足超级能源盆地建设,放眼未来,长庆油田坚定新能源“第二发展曲线”定位,持续提升油气与新能源融合的“高度”“广度”“深度”“角度”,积极培育新兴起的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加快构建油、气、新能源“三分天下”,太阳能、风能、伴生矿、地热(余热)等多种绿色能源协同发展的格局。着力推动多能互补的“沙戈荒”大基地建设,全面打造综合能源供应体系。
时间和数字,是最忠实的记录者。5年来,长庆油田在年产油气当量增长600万吨以上的同时,节能量达40万吨标准煤,相当于节约一个百万人口城市7个月的能耗量。变化的数字,勾勒出长庆油田的发展轨迹。变中之“辨”,折射出长庆油田发展的深层逻辑。数字的背后,是几代长庆石油人加油争气的动人实践,也是长庆油田长青的深层密码。
未来已来,路径明晰,长庆油田正全速启航,在能源转型道路上书写现代能源经济这篇文章,朝着世界一流大油气田的长青之路勇毅前行。